心愿·憧憬
“只有一个心愿:让非遗麻编技艺重回民间,带动移民奔向美好生活,我乐得其中。”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银川市美术馆艺术工作者张璟道出自己的美好心愿。
“麻编也能挣钱!这在以前,我们村民说啥也不信啊,如今靠自己的双手,真的是日子有奔头了!”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的村民朴实地道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79岁的移民老奶奶,潜心学习麻编技艺。



天气异常冷,刮着刺骨的寒风。那天,正好是张璟要去滨河四村收购编好的麻编手工品、顺便给村民送麻绳的日子,和她事先约好,我们一大早帮着张璟将准备好的几麻袋麻绳装上车后,便驶向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这样的路程往返,对于张璟是再寻常不过了,她几乎隔几天就得去一趟,因为村里有让她惦记的麻编“事业”。
一间宽敞明亮的麻编手工坊,30多位村民围桌而坐,手里一边编织着麻活,一边愉快地谈论着。这里有81岁的老奶奶,有五六十岁的中年人,还有跟在年轻母亲身边看热闹的四五岁小孩。看到张璟,村民们拿出自己的麻编制品让老师点评,随后从各自的手提袋里纷纷拿出手钩杯垫、麻编地垫等作品,争先恐后地过秤复重、量尺、登记。“这个杯垫可以编得再紧点。”“那个地垫还可以织得更圆一些。”“把你的编织毯拿来量尺登记,再领一些新的麻绳……”一时间,整个手工坊热闹起来。
窗前一个满头银发,满脸皱纹的老奶奶吸引了我们。老人眼神不好,一双手很粗糙,她编绳的动作显然没有年轻人灵便与娴熟,但老人仍然仔细专注地编织着。经询问得知,老奶奶79岁,每天都会来手工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编得慢,但也能靠学到的一点非遗技艺挣点零用钱贴补生活。旁边那个老爷爷正在将一股股麻绳编成四棱绳辫,老爷爷在几个中年妇女面前不甘落后,从最开始一天只能做两三米,到现在一天轻松编20多米,收入也多了不少。
……
眼前的一切,让我们震撼和感动。和这些朴实的村民相处整整一天,用镜头记录着他们的双手,记录着他们的笑容,在这里,所有的喜悦与忙碌,都能最好地诠释村民们靠自己双手丰衣足食奔向好日子的知足与快乐。
一阵忙活的张璟,终于有时间闲下来,她带着我们一边看编好的作品,一边娓娓而谈,说起非遗技艺扶贫工作,张璟百味杂陈。她说,年轻人可以找地方打工,但是老年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却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2017年,银川市美术馆在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开展文化扶贫,她便决定将非遗手工麻编技艺教授给村民,想法得到了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银川市美术馆的支持。可没想到这条扶贫路很艰辛,“起初村民不认可、不接受,他们都是要看到真正的效益才去做这件事,因此不但要从头培训技艺,而且还要不断收购。”慢慢地,村民觉得学麻编能通过双手改变生活,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快便掌握麻编基础的编勾技法,编出杯垫、地垫等简易产品,再以计件形式分到报酬,面积越大、图形越复杂的作品“含金量”越高。粗加工的麻编产品在张璟定期收购后,再经过上色、去毛、除味等精细加工,进入销售环节。村民一个月增收少则二三百元,多则八九百元,边培训、边就业的模式让村民们挣了钱,还学了手艺。“学麻编,看电视、扯磨、串门子都能随时带着。东西做好了,到了张老师收货的日子,拿去现场就发钱。”一个带着娃的张姓妇女边说边数着刚领到的500多元,满脸的幸福。
手工是有情感、有温度的,非遗扶贫以其充分依托传统手工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正如张景所说,作为老师要鼓励村民们学技艺,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另一方面从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把最好的技艺传下去,同时找到市场和艺术的最佳契合点。
一根根麻绳编织着生活用品和艺术品。有了好手艺的贫困群众,正逐步实现着“守着娃、编着麻、养着家”的美好愿望。 (银川日报记者 苏勇 关桦 文/图)